铸槽工艺的失误
我们曾于上个世纪90年代采用范铸法作过铸制菱形纹剑的模拟实验,我们在剑面铸有凹槽的纹饰中填入锡料,在凹槽中填锡只能靠焊接的方式进行;我们先将凹槽内打磨清洗干净,然后在凹槽内表面先焊一层锡,经而易举就在全部凹槽中焊上了一层很薄的白色锡层。本以为再加锡料将凹槽内焊满填平,实验就可成功,但出乎意外的是却再也焊不起厚度来了;在堆锡料过程中发现,当烙铁的热量将菱形纹中的锡料一旦熔化,菱形纹两旁的细线凹槽中的锡也被同时熔化,因每根细线凹槽纹都与剑的刃口相通,熔化了的液态锡料立即顺着细线凹槽流淌出纹饰以外,再也堆不起厚度来。
由于菱形纹凹槽处面积比两旁的细线凹槽面积大,液态的锡在顺着细线凹槽向外流淌时,是从中心向外运动的,菱形纹凹槽的周边边缘会形成一定的凝固量,因此,在剑上的每个菱形纹饰区的周边,会出现一圈凝固的不规则的凸线,出现中心区向下塌陷的实际效果。经试验作了许多把菱形纹饰剑,其结果皆如此。再去观察望山1号墓所出越王勾践剑,才发现越王勾践剑上的菱形纹中间也是明确塌陷的,几乎每块菱形纹也都留下了一周凸起的细线,与我们的模拟实验效果完全一致。这说明,越王勾践剑当年采用了相同的工艺。由此看来,只要采用铸凹槽菱形纹饰,往凹槽纹饰中填焊锡料是填不平的。所以,笔者认为,这属于越王勾践剑铸制工艺设计上的失误。
铭文工艺设计的失误
在过去约40年的时间里,人们对望山1号墓的越王勾践剑铸制工艺的评价,基本可以说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在这一把剑的身上,具有菱形纹、嵌松石、嵌玻璃、同心圆首及铭文,凡能用于装饰剑体的工艺技术,基本都用于此剑了,只少2道纹饰箍,充分体现了王者之剑的风范;如果说,由于黄金贵重,此剑为节省开支而没有将铭文进行错金,可能不会有人相信此由,我们亦不赞同。经仔细观察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的铭文不错金的原因,是在铸制工艺设计上出现失误所致。
要搞清此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铭文是怎样制作出来的。通过对大量古代青铜器及陶范的研究后得知,从商代中期开始,青铜礼器上的阴槽纹饰的制作,绝大多数是通过在泥范表面粘贴泥条铸制而成的,而铜器上阴槽铭文的制作,亦是采用了在泥范表面或泥芯表面粘贴泥条后铸出的凹槽式字体,后来逐渐出现了在模上刻铭后铸出阴文铭,以及在范面或泥芯面压刻铭文铸出阳文铭等数种铭文的制作方法。一般而言,青铜兵器上的铭文大多是在泥范表面粘贴泥条后铸出的阴槽铭文,而对于望山一号墓这种具有菱形纹饰的越王勾践剑而言,其菱形纹及铭文的制作,都只能通过在泥范表面粘帖泥条成形后铸出的菱形纹阴槽及铭文的阴槽,不可能采用了所谓“金属膏剂涂层工艺”制出的菱形纹饰。
当菱形纹饰及铭文同时铸出后,需要在菱形纹饰凹槽中填入锡料,如果计划错金,本只需要在铭文的凹槽中嵌入金丝即可;如果没有菱形纹饰,往凹槽中嵌入金丝本是十分简单的。但是,有了菱形纹凹槽与铭文凹槽同处在一个剑表面,情况就发生了重大变化。菱形纹与铭文都是凹槽并且相通,可以设想以下两种结果。其一,如果先错金,将金丝嵌入铭文的凹槽中应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当嵌满铭文后往菱形纹凹槽中焊入锡料时,必然会将金丝表面镀上一层锡,使铭文变成锡白色,而不会再是黄金的色泽。
其二,如果先在菱形纹凹槽中焊入锡料,由于菱形纹凹槽与铭文凹槽是相通的,在向菱形纹凹槽内焊锡料的过程中,铭文凹槽一样会被填入锡料;前文提到在每个菱形纹的凹槽内就出现锡料的塌陷现象,由于菱形纹处面积相对大锡料多热量大,其锡料流淌的锡相对多,塌陷现象相对明显;而菱形纹以外的凹槽线条纹处面积相对小,其槽内锡料少热量小,流淌的锡也相对少,而铭文凹槽更细,其中焊入的锡料就相对更满,再想嵌入金丝己无凹槽可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