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者皆讲松柔。但是何谓松柔?怎样才能入于松柔?是习拳者需认真探究的问题。当今练太极拳者虽有千万之众,但真能由松柔而至劲者却是凤毛磷角。故一搭手,软硬僵者比比皆是,有的虽然也能赢人,但用的功夫与太极功夫并不相干。于是有人又是“沉思”,又是“悲哀”。之所以如此,其实正是人们过分注重了太极拳松柔的表象,反倒忽略了松柔的真意。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句中的软字,是紧接在柔字的后面,也就是说此软离不开柔,软一离开柔来说软,不要说坚刚是不会有的,恐怕,这个软都成了软弱无力的病了。柔是通过心静身松,不用力(柮力),气沉丹田。。。来修炼的,心身的松柔化的结果自然的引伸到软,这种柔软的表征就是如棉花一样带着弹性力的,这种弹性力就是棚劲,太极拳之母劲,有说人如皮球,就是说棚遍全身形成球球之状。倘若离开了柔字来提倡大松大软,大字在深度上说,也不如极字,可见,大松大软的提法在文字上的应用是不精凖的,这样的提法极容易造成学者在拳理理解上的偏差,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更是无有益处。
太极拳的刚柔,在陈长兴、陈鑫《拳论》中,已有详尽精辟的论述。但有些太极拳习练者对它的内容把握不准,未能正确理解,致使在太极推手中出现如牛之相抵的现象。大多数人都以拙力相持,不知“己根欲固,彼攻愈烈,自然之理也”,与太极拳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之理相悖,背道而驰,失去太极拳不丢不顶、内外浑然一圆之根本。
太极拳前辈们特别强调,松柔是太极拳的灵魂,其用意是让我们在学拳,练拳时,时时刻刻注意不断努力追求高度的松柔。曾见过不少前辈、名家练拳时,不仅手法松柔,圆活,而且整个身体上下左右无不松柔圆活,浑然一体;进退顾盼轻灵圆转,如同行云流水;心神意念,松柔隐现,神韵暗藏。
什么是太极拳的刚柔?简言之,“刚”就是以腰为轴,利用太极拳的缠丝劲,牵动丹田充溢的内气,在瞬间发出的爆发力,亦称弹簧劲。这种劲是通过长时间周身放松、拉长,用柔缓的动作在去僵求柔中练出的先天自然之气(丹田之气)所产生的,并非后天之拙力。“柔”,《拳论》讲“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可见柔并不是松软,而是去一份拙力、蛮力,得一份柔劲后的缠丝劲。此为太极拳的精髓,非千锤百炼、天长日久,不易轻得。